從高中受班導鼓勵到讀大學,因為教授推薦而看了《文案力》後,便深深的喜愛盧建彰字裡行間的溫度,稱為台灣最會說故事的鬼才導演果然是不一般的,繼看了《創意力》之後,又有一本吸引我的書名《把好事說成好故事》,同時也想認識什麼是ESG、如何正向思考,自己本身也是做傳播資訊的工作,夜深人靜時總會覺得迷失方向,不禁問起自己:現在做的事情對社會是有幫助的嗎?身為自己人生的掌舵手,有時還是需要思考如何回正,而這本書給我不少正念,也踏實許多。
這本書排版不壅擠、閱讀上很舒服,畢竟誰都不愛看字多又艱澀的書,對我來說,能讓人看完的才是一本好書,且是非常好看的故事書。
分成四個部分
一、思考,把好的事,說成好故事
二、用創意,讓那些精彩的,總是美好
三、靠轉換,讓故事影響力倍增
四、以信念,為世界創造真實夥伴
▮ 做什麼好
內容開始的第一頁的標題便打中了我,到底做什麼好?
裏頭有一段故事,內容是這樣:
我有個同學當檢察官,經常要處理酒駕和吸毒的案件,他說這是因為現在的人心靈容易空虛苦悶,想要麻痺自己逃避現實,而現實太痛苦了,很難忍受。這樣的狀況普遍是經濟弱勢者,但還有另外一個很大量的案件:詐騙。
常常看到才18、19歲的人去當車手,幫詐騙集團去提款機領錢,偵查庭上對那些年輕人好言相勸,問他們為什麼年紀輕輕要當車手?
那些年輕人回答「好賺啊!」
檢察官問「哪裡好賺?這個詐騙的罪名會跟著你一輩子,而你拿到的也才幾千元,頂多上萬元」
年輕人回答繼續
「可是那些企業賺很多錢,還不都是黑心?我這樣也還好」
「你看電視新聞那些做黑心商品的老闆都賺好幾億,要黑心才會賺錢啦!我這樣一個小時就賺一萬,我同學去超商一個小時才賺一百多塊錢耶!」
「你看那個誰好有錢,開跑車抱嫩妹,我也想跟他們一樣」
從小學到大學,甚至是到研究所,學校不斷以道德勸說孩子,但是現實的環境裡是整天報導黑心商人炫富,全是黑心投機的行為,不是腳踏實地工作的企業典範,難免讓年輕人有種誤會,以為黑心才能賺大錢。所以,站在有機會做傳播溝通位置的每個人,都有責任改變這一切。
▮書中提到,在傳播上,重複,是可惜的
雖然每天都一樣出門去上班,但要是讓你的家人知道你只是在做一樣的東西,那看來,有點不酷,複製貼上,已經是每個學齡前兒童就會的事。
*現在是網路時代,所以不像過去,你的作品在沒有媒體檔期時就會不見,會一直留存下來,不應該重複過去做過的東西,因為那就會是資源浪費。應該思考有什麼是以前沒有仔細談過的?有什麼談的角度是我們沒有想過的?
▮在實務上踏實,在想法上跳躍
願意投入資源創造更大的影響力時,不要只是照本宣科,只要能夠喚起人們對良善的期盼,適時的點亮一點光,在可能的範圍內照亮眼前的腳步,那麼人們就可以往前走,就有動力往前走。而人原本就傾向往光明的地方走,那是生物的本能。
願意投入資源創造更大的影響力時,不要只是照本宣科,只要能夠喚起人們對良善的期盼,適時的點亮一點光,在可能的範圍內照亮眼前的腳步,那麼人們就可以往前走,就有動力往前走。而人原本就傾向往光明的地方走,那是生物的本能。▮如何參與並踏實ESG?
聯合國發表了SDGs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)中有17個目標,可以從自己的企業屬性去思考,這幾項有哪幾個部分可以更加投入!
| 目標1. 消除貧窮: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。 |
| 目標2. 消除飢餓:消除飢餓:達成糧食安全,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。 |
| 目標3. 良好健康與福祉: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。 |
| 目標4. 優質教育:確保有教無類,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,及提倡終身學習。 |
| 目標5. 性別平等:實現性別平等,並賦予婦女權利。 |
| 目標6. 潔淨飲水與衛生: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及衛生及其永續管理。 |
| 目標7. 乾淨能源: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、可靠的、永續的,及現代的能源。 |
| 目標8. 尊嚴工作及經濟成長: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,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,讓每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。 |
| 目標9. 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:繼練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,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,並加速創新。 |
| 目標10. 促進均等:減少國內及國家間不平等。 |
| 目標11. 永續城市與社區: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包容、安全、韌性及永續性。 |
| 目標12.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: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。 |
| 目標13. 氣侯行動: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。 |
| 目標14. 海洋生態: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,以確保永續發展。 |
| 目標15. 陸域生態:保護、維護及促進領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,永續的管理森林,對抗沙漠化,終止及逆轉土地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。 |
| 目標16. 和平正義與健全制度: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,以落實永續發展,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;在所有階層建立有效的、負責的且包容的制度。 |
| 目標17. 夥伴關係: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。 |
▮有意識的
上述中,公司一定有參與到幾項,只是無意識,現在要有意識的去做。
所謂有意識,即是在做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就像是小時候每天都會跑來跑去的玩得很開心,而這其實就是所謂的運動,因此消耗熱量、鍛鍊到肌肉,體態變得更好了,這不自覺的運動,對於小時候的自己來說並不困難,因為本來就需要,感到輕鬆、愉快而且享受樂趣。
隨著年紀增長,條件改變了,因為時間順序,運動的機會被排到很後面,直到身體需要才有意識的去做。必須實際找出運動的時間,善加規劃類型,讓日常不會被影響,認真的去推導方法又能最有效果,但又不至於對自己帶來痛苦和不便。
有意識的行為,可以帶來效率,有意識的做ESG,讓資源不會浪費。
ESG必須設立KPI,必須出ESG報告書,雖然這些是嚴肅且必要的,但就跟創立企業的初心一樣,而那初心絕不是難受,通常一定是有興趣、想做這個、可以把這個做好,作者認為,做永續發展也應該是要這樣,讓每一個人都知道,這是對我們有好處的,越做越有樂趣,才可能有更好的想法。
在高道德標準底下,也要追求高度餐與樂趣,創意一定來自於有趣,自己不愛的別人也不會愛,不好好玩就會不好玩。與其追求一百分,不如先讓自己先有分,明天要做的比今天多,做得更有智慧,每個明天都如此。
▮對外溝通的重要性
公益是最好的主意,所有的永續發展目標,都是為了讓這個人類群體中的個體,可以安全存活下去。每個企業原本就是以追求利益而成立的,就如各種商品都是有需求才會產生,讓企業順利營運,保障員工的家庭安全,只是很容易忘記如此簡明的核心價值。
提供食材,就是在處理生存權利,解決糧食分配不均;製造手機,也可以是在處理教育平權問題,讓更多人有足夠的受教權,不因為生活環境或地區而受到剝奪。本來就是在做生意,但是現在可以做更大的生意,就是公益。
任何產業都是在滿足大眾需求下成立的,但可以更有意識的做好,更認真思考誰是高需求的消費者,藉此讓低需求的人了解,當他們購買公司的財貨勞務時,願意分配更多資源在需要的人身上,從而為你創造更多商機,你就是你生意最大的貴人。若是產品製造過程對環境衝擊大,應該要想辦法改善降低危害,人們為了求生存,勢必會減少對你的消費,所以,要當自己的敵人或貴人,可以自己做決定。
▮社會價值
「你們是在做什麼的?你們的願景是什麼?」如果回答是賺錢,那是廢話,因為任何產業都要賺錢,但是如果自我定義對世界的價值是賺錢時,那對世界來說,你沒有太大意義,大概也不會因此賺到更多的錢。
錢不是終極目標,那是價值交換的工具而已,應該追問自己:你到底提供世界什麼價值,然後再想辦法讓價值提升,讓那價值出現差異。最後藉由溝通傳播的方式,喪更多人理解你對社會的價值,當你主動擁抱社會,社會也比較有機會認定你的價值。
▮全人教育
人有許多面向,作者提到,不妨可以將參與ESG當作一個人良善的那一面,而企業中的每個人都應該要有這樣的認知,不只是需要負責生產產品就好,而是在這過程中裏有善良的成分在,減少對世界的危害。
假設你是一個品牌行銷,過去可能只會想到要讓人對品牌留下深刻印象,現在可以增加一個思考,讓品牌在對環境的衝擊影響上的思考被讀到,甚至在執行時,協力單位留意不要浪費能源,減少使用一次性的器具。
書裡有一段話也讓我印象深刻:
你最常點的廣告是什麼?
現在網路上最常被人們點選的廣告,是略過廣告。通常一個企業願意投注最多的資源便是廣告,但若廣告都被這樣對待了,做ESG是不是更沒人知道,所以必須更加努力尋求影響力。
▮順序上的迷思
作者有一次為了永續溝通的工作坊,在跟主辦單位追討各團隊的腳本,結果他們充滿歉意的說:因為幾家大企業流程慢,連主題都在內部簽核,需要一點時間,之後才能由各團隊發想。但是他認為這並不是理由,我也這麼認為!
公司組織結構已經是既定事實,除非特殊狀況,否則像這次遇到簽核的問題,應該就要先知道要把欲抓時間提早就好了,這算是什麼困擾呢?也可能是一種不重視,作者認為這是一種錯誤迷思,認為這個跟公益有關,所以可以把順序擺到後面一點。
作者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,特意點出自己是執行影片都從五百萬元起跳的導演,通常和客戶會議的一個半小時,就是在決定這個五百萬的預算,而他對每一場會議的認真程度都一樣,但他並不是要抬高身價,而是想要說明,在他的眼裡,一個能好好操作的企業ESG傳播案,價值絕對不亞於五百萬的品牌行銷案,甚至它對品牌的幫助,可能很大。
的確,在職場上會用這樣的捷思法,處理過多的工作項目,可以從利益金額中去做判斷,但是這也許也是一種迷思。把ESG做好,必須要把故事講好,對於公司的幫助是無法瞬間看到成效的,就像作者分享的許多案例,也是近十年累積而成的工作成果,其中有好幾支影片得到YouTube年度最佳行銷影片,而這些影片都是作者選擇讓企業去分享社會價值,或者從企業的角度提供一個對人類永續發展投入的故事。
企業如何參與永續發展,這才有賣點,因為產品功能只要有購買動機的人上網查就能得知,平常人根本就不會特別去看。ESG作品應該要以有趣味、有感情的方式去分享,社會關心你這品牌,是因為你這個品牌關心社會。
▮真實是最強的妝感
真實的故事,才有強大的力量。故事本身來自於真實世界,那些真實的人們為了生命裡的難題,挺身而出或是畏縮不前,或是奮力拒絕巨大的強權,都十分迷人。說故事的人是要把故事說好,而不是生出故事來。不只真實,還要讓它更加迷人,否則就像真實的財務報表般不迷人。
讓聽故事的人覺得,有聽故事的自己,比沒聽故事的人來的值得。能投射才能投身,希望人們行動,就必須要讓人能理解,有些過份歌頌生命禮讚的作品,若是太超凡入聖,反而變成是神話故事,與其宣揚犧牲奉獻,不如著墨在對這個決定的掙扎脆弱,更具備人性且更可信。
▮讓問題轉化成為答案
企業對當代人的價值是什麼?
書中寫道,可以去思考當代人的問題是什麼,然後試著提供答案,試著用企業的資源提供解決方案,社會的問題就是可以投身的議題領域。車子可以拿來載運家人,就像是家的延伸,每個家庭透過車子營造的回憶,便是故事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但是那些難念終究難忘,好好的感受生活,在傳播上也能成為力量,就像是作者對於母親失智症這件事的延伸,那就是資源的不浪費。
▮你不關心世界,世界也很難關注你
你得試著參與世界,世界才有你的存在,如每個企業都得進一步關注世界,為世界盡一份力,且越早習慣越好。參與公益不只是幫助別人,更是幫助自己和幫助企業,一起關注有了共通的話題,不必擔心整家公司在一起沒話講,沒有凝聚力。當代企業必然是個參與世界、影響世界的企業,否則將被世界吞噬,與其談論企業價值,不如和你的企業坐下來談談,你的企業對世界的價值。
▮你先想一下,想了就是你的
通常在聽別人說他做了什麼的時候,基本上只是他做了什麼,可以學著在聽他做了什麼之前,先理解他的難題,他的題目是什麼,然後去想,那你會怎麼做?再來去對照他所想的,也許你想的會比他更好,不好也沒關係,重點是你也有想,那才有意義。如果沒有去想,那只會是一般觀眾而已,想了,那才是真正你可以得到東西,而那東西沒人可以搶走。
「把人擺在最前面,不只要賺錢,要賺到比錢更大的東西。」
▮打擾跟打擊
傳統的傳播方式就是「我講你就要聽」的單向溝通,但現在已被證明是無效的,應該要想的是,當你需要去浪費別人時間的時候,能不能把這件事變成一個禮物,不讓這件事變成是一個打擾,否則品牌就會受到打擊。
在分享綠藤生機的篇章中作者提到,好好生活,認真生活,才能做好傳播,雖然是簡單的一句話,但是的確讓我反思了好一段時間,與其集中在問題上想不出答案,想要追求永續發展,不如就從自己的生活開始做起。還有一句「不要害怕沒做過的事」給了我莫大的鼓勵,雖然可能會失敗,但也有可能會成功啊!
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「光寶」這個台灣第一家股票上市的電子公司品牌,在文章中作者與裡面的員工聊天的過程,了解到公司的文化、小習慣,還有他們對於公司的信任與安心感,感到滿滿的溫暖,也很佩服能夠讓員工有如此感受的公司,在講到自己的公司時,是有歸屬感、光榮感的,而公司也將員工當家人般對待,讓隱身幕後的員工有光榮感,在這間公司裡看得到故事,看不同的生命交會,累積生命經驗。不辜負員工、員工的家人。
▮關心世界的變化,關心世界遇見的問題
在思考公司應該投入哪個領域的ESG時,可能也在煩惱著公司今年要達到的KPI該怎麼達成,但也許答案不是向過往考試一樣,都得是你背過的。
答案,也許就是你像個平凡無奇的人,真心理解自己是個渺小的存在,但又真心希望自己這個存在對世界是有好處的,願意放下那些虛假的身分,真心追問我們的世界怎麼了,關懷她、陪伴他。當關心世界不只是自己時,就擁有世界等級的關係了。持續做你心中的something,你就有機會成為somebody。
▮靠轉換,讓故事影響力倍增
兩歲孩子已經不知道出門曾經可以不戴口罩
在疫情升溫的這段時間,看著路上的小孩戴口罩,也曾和作者一樣想過,對他們來說,是不是出門就得戴口罩,不戴口罩就像沒穿衣服般的赤裸沒安全感,早期還得掃QRcode簡訊實聯制,默默地變成習慣,就連不太會用3C的阿公阿嬤都用得很順手。
在這段時間,好多產業也受到激烈的影響,本身在做網路行銷的欸哩也是深深的感受到,在這長長的一段時間,無法說忍一下就過去,因為我們不知道這波疫情會延續到什麼時候,而是努力培養一個新的習慣,隨手就能拿到的酒精便是標配之一。
在宣傳自家產品時,應該先思考企業的社會責任,完全的投入,世界給你的回饋也會毫無保留。
「真正的創意,是意識到問題,然後面對問題。」
「轉化數字,讓故事變成生命。」
以信念,為世界創造真實夥伴,除了己努力的目標,也思考如何促成別人投入的好事,打開眼界,往外尋求合作夥伴,看到不同的可能性,聲援有獨到信念的夥伴,或與他們聯名,站在一起。
以人跟人為核心,創造連結,在那裡生活,就深入認識那裡,遇到選擇時才能好好選,低頭讀一本書,更能堅定你對你在乎的議題。
讀後心得
一開始看這本書抱持的心態,是想要知道什麼是ESG、SDGs,看看能不能學到什麼捷徑,但事實是他不教你怎麼抄近路,而是透過一個個案例和故事讓你反思,別人的故事只是你的參考,真正自己去想過的才是自己的。
學會好好生活,善待自己,關懷他人,不去汲汲營營的追求所謂的金錢或是名利,而是把眼界放得更寬廣,才有機會從這個世界中找到出口,問題才能找到答案,雖然看完了這本書,但仍然有很多篇章是可以再反覆翻看、思考的,依然很喜歡盧建彰作家的書,總是能讓人感受到這世界還有溫暖、希望。

